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本文来自爱范儿
今年下半年,我们打开微博、知乎,哪哪都是元宇宙,好像再不跟上,我们就跟这个世界脱节了。
倘若你真想体验一下众人口中的那个‘世外桃源’,Oculus Quest 2 应该是性价比最高的设备了,这一期我们就藉着它,聊聊未来的虚拟世界。
在硬件上压缩成本,体验不打折
成立于 2012 年的 Oculus,创立刚过两年就被当时的 Facebook 用 20 亿美元归入麾下,先后发布了 Rift、Oculus Go 等产品进行试水,甚至在 2018 年还与小米合作推出过 Mi VR 产品。
Mi VR 立项之时,是为了打造一款 200 美元以内的大众产品,可惜当时技术远未成熟,而且处理器只能借用手机芯片,可供玩家消费的内容数量也太少,整体体验欠佳,后来只得草草结束了合作。
不过 Oculus 一直相信着 VR 市场的潜力,并没有因此放弃研发,蛰伏多年终于造出了一款爆款产品 Quest 2。成就这款产品的因素有很多,较低的售价是其中一点。
而想在国内买到 Quest 2,其实是比较麻烦的,我不想折腾所以选择了代购,当时 256GB 容量版本的售价不足 3000 元,即便与国内的一体机 VR 设备相比,Quest 2 在这方面也颇具优势。
▲ 与设备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昂的游戏价格
今年年初,Oculus 更是为 Quest 2 推出了 128GB 容量版,取代了原本的 64GB 版本,售价维持在 299 美元(折合人民币 1909 元),按照生化危机 4 所占空间为 8GB 去推算,它能装下十余款类似体量的游戏,何况这么大的游戏,在 Oculus 商城里是少数中的少数。加量不加价的策略,也进一步推高了 Quest 2 的销量。
无论是何种版本的 Quest 2,外观都是一样的,纯白的工程塑料外壳,正面四个角落有四枚红外摄像头,用于位置追踪、手部跟踪和 PassThrough 功能上,这个在体验部分会讲到。
原装眼罩是海绵材质的,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但也容易吸汗,时间长了容易滋生细菌不说,还不好清洗,所以我就去电商上买了个硅胶材质的眼罩,这颜色跟白色外壳搭配起来更显活泼,不那么单调了。
Quest 2 跟大部分 VR 眼镜一样,也是使用绑带进行固定,简单且有效,官方还有精英头梁的配件可以选购,但 49 美元的定价着实劝退,而且听说所使用的塑料材质比较脆,在相关社区里可以看到不少用户反馈头梁已断,看来还是绑带实在。
眼罩内部便是 Quest 2 的显示区域,单眼分辨率达 1832×1920,刷新率为 90Hz(可升级至 120Hz),相比前几年的 VR 产品,观感方面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升。
屏幕上的内容,透过菲涅尔透镜形成更大视觉范围,呈现出近似于 120° 的视角,接近于我们观看世界的角度。瞳距有三档可调,掰动其中一边便可调节双瞳距离。
至于 Quest 2 的手柄,外观比较奇特,使用者初次接触,想要分辨左右手并不简单,最简单的方式便是查看侧边的贴纸标签。手柄下方还有绑带,防止游玩过于激烈而将手柄甩出。我自信能把手柄稳稳地抓在手上,所以一直没把绑带解开,收纳起来也比较方便。
虽说它的手柄在形态上跟一般主机手柄有着很大的差异,但用起来没有什么学习成本,因为按键还是那些按键,只是陈列的位置变了。
手柄上有两个大大的圆环,那可不是乱设计的,内部是一圈红外发射器,便于给眼镜上的红外摄像头进行定位。
眼镜左侧有 USB Type-C 接口和一个 3.5mm 音频接口,一个用于充电和传输数据,一个接耳机。透过绑带延伸处的扬声孔,我能听到颇为真实的立体环绕音效,除非害怕扬声孔漏音,否则个人觉得没必要外接耳机。
Quest 2 整体外观是比较可爱的,没有复杂的线缆,也没有让人滋生密集恐惧的摄像头系统,圆鼓鼓的造型透着人畜无害的气息,配上亲民的定价,为它打下了成为爆款 VR 眼镜的基础。
然而用过才知道,它能交出 1000 万台出货量成绩单,更是因为它出色的性能和体验,两者相互成就,缺一不可。
VR 视效愈发成熟,但优质内容依旧不多
就在前几天,高通宣布,Quest 2 设备的累计出货量超 1000 万台,为什么这一成绩是从高通口里说出来的呢,只因 Quest 2 搭载的是高通专为 XR/MR 领域推出的处理平台,骁龙 XR2。
据称这枚芯片的性能近似于骁龙 865,搭配上 6GB 的运行内存,用来驱动双眼分辨率近 4K 的画面游刃有余。
考虑到 Oculus 商城里的 app 和游戏都是经过专门优化开发的,体验效果自然不差,然而对于国内用户而言,最大阻碍是网络。
Quest 2 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包括激活、登录 Facebook 账号、购买软件和游戏等过程在内,都需要在特定网络下进行。如果没有较高的动手能力,光是弄好网络这一点就能让人血压飙升,Quest 2 买回去也只有积灰的命。
当一切就绪,你进入到 Quest 2 为玩家准备的虚拟世界中后,会发现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首先透过手柄和眼镜上的 4 枚摄像头,Quest 2 会用一系列步骤,教用户好设置 PassThrough 安全区。在安全区内,玩家可以随意走动,一旦走出安全区,画面会跳出虚拟世界,让玩家看到周围现实环境,从而避免碰撞。
完成设置后进入主界面,我坐在自己选好的客厅里环顾四周,一切空灵寂静,望向室外,远处的夕阳足以以假乱真,让人可以短暂的放空自我。
我在右手柄上点开菜单键,面前出现一个操作界面,这便是我走进 Oculus 所构建虚拟世界的入口,我在这里可以玩《节奏光剑》、浏览网页、或者像在影院里那样看一场大屏电影,甚至还能在这里面进行工作会议。
没错,Facebook 已经把办公场景打包进了 VR 世界里。
毕竟人们不可能抱着 VR 眼镜玩上七、八个小时,但我们每天都要工作这么长的时间,而把工作搬到虚拟世界中去,便能为 Oculus 带去海量的日活增长数。
Quest 2 里面的 VR 游戏不再简陋,其中有不少都达到了几年前 3A 大作的水平,而在 VR 上玩这些游戏,所得到的沉浸感是前所未有的。但这样的内容,数量上还偏少。
玩家可以跳过 Oculus 商城,利用 PC 端的 Oculus Link 玩上 SteamVR 上的真 3A 大作《半衰期:艾历克斯》,体验到 VR 游戏的天花板。
所以 Quest 2 有着 VR 一体机的形态,但也兼顾了 PC VR 的角色,花一分钱得到两种视效体验,可见 Facebook 并不是把 Quest 2 当成常规迭代产品去看待,而是有着长期运营的打算,扎克伯格在 VR 领域的规划,想得很远。
或许正是看到市场对 Quest 2 的良性反馈,扎克伯格在上个月干脆把 Facebook 改名为 Meta,以此正式把公司战略发展方向转至元宇宙领域。
但在那之前,虽然 Quest 2 相比起前辈们,已经趋于成熟,但它仍然不适合进行长时间游玩。Quest 2 头盔重量接近 500 克,戴久了压额头,在玩运动游戏时,移动也不方便。
另外我在玩一些需要瞬移的游戏时,会产生比较明显的眩晕感,这是因为眼睛接收到场景变化的信号,但我的手脚却没有移动,大脑从未处理过这种情况,从而出现眩晕。
续航方面,充满电后的 Quest 2 可以连续使用两个小时,手柄使用的是 5 号电池,一颗电池能用半年到一年,视使用频率而定。
Quest 2 发售后不久,Oculus 为其推出了手势操作模式,用户可以脱离手柄,通过挥动手部移动光标,捏合手指确认选项,在菜单界面进行一些简单操作是没有问题的,进一步延长手柄电池续航。做到这一切,也是利用头上的红外摄像头进行视觉定位。
Facebook 更名为 Meta 的同时,还公布了一款全新的 VR 眼镜 Project Cambria,只展示了几秒画面,但隐约能看出形态变得更轻薄。未来 VR 眼镜的进化方向也必然是越来越轻,直至像手机一样,可以揣在兜里。
元宇宙太大,VR 太小
单从 Quest 2 的体验看来,Meta 在软硬件方面都积攒下了显著优势,就欠东风,这股东风就是人气,一旦有更多人进入到 Meta 所构建的世界中,软件之间的壁垒一旦打通,Quest 2 就成了一个中转站,就像是《无敌破坏王》中的游戏大厅。
我只要戴上 VR 眼镜,按一下虚拟菜单上的虚拟按键,在虚拟世界里的我,就能从卧室传送至博物馆,一旦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我还愿意回到需要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才能在地点之间穿梭的现实世界中去吗?
不过那样的未来,并没有大家说得那么近。
元宇宙的基建才刚刚开始,我们没必要把 Quest 2 强行鼓吹为元宇宙的起点,但它本身确实有着扎实的软硬件基础,较低的售价也有助于 VR 产业进一步大众化,对于 Meta 而言,Quest 2 可以算是一座里程碑。